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四十九章

關燈
◎。◎

水鏡:【本次閑聊, 就從視頻開始十五秒的一桌美食談起。

皮蛋豆腐、冰鎮小龍蝦、咖喱烤魚、南瓜羹、鮮榨西瓜汁,這些食物如今能出現在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。如果不幸穿越回古代,想湊齊這樣一桌菜, 哪怕是皇帝也為難。

先說冰鎮小龍蝦, 直至清朝滅亡, 也沒法在華夏之地上吃到它。

市面上多見的克氏原螯蝦, 原產於美洲,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由日本傳入了我國。

本來是外來入侵物種。

克氏原螯蝦適應環境能力強,繁殖速度快, 雜食性強,對於水草、昆蟲、動物屍體等等啥都能吃點。這就會破壞本土生物鏈,而一度成為危害水稻的大殺器。

小龍蝦多在河道、水塘與稻田生活。它取食植物根系, 勢必破壞農作物生長。

同時,它也在田地河道中挖洞築巢。這樣一來, 既讓灌溉農田的水流流失, 又會損毀堤壩等水利工程,繼而引發決堤與洪澇的風險。

近十幾年, 養殖小龍蝦被越來越廣泛地端上了餐桌,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野外克氏原螯蝦對生態環境的惡劣影響。

對於外來物種不能只看到它豐富餐桌的一面, 更要註意到它破壞本土生態鏈的另一面, 從而做出針對性防禦措施。

當小龍蝦對稻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,那麽有沒有某種動物能與稻田共生, 一起向好生長呢?

今天開場視頻的一桌菜中, 就能找到共生典範的主角, 它就是「魚」。

也許, 有些觀眾不相信, 東漢末年爭三國的曹操其實也是一位美食家。

他寫過一卷《四時食制》, 原文已經佚失。只能在《太平禦覽》、《顏氏家訓》等書中讀到只言片語的被收錄部分。

從現存文字來看,曹操記錄了舌尖上的魏武。描述了一堆水產品知識,包括且不限於魚類的產地與烹飪方式。

提到例如擱淺在海灘上的鯨魚,“東海有大魚如山,長五六裏,謂之鯨鯢……骨可為臼”,鯨魚骨頭能用來做搗碎食物的骨臼。①

此書也記錄了一條“郫縣子魚,黃鱗赤尾,出稻田,可以為醬。”

曹操所記載的這一條目,表明至少在東漢末年,稻田中有魚的場景已經出現。

稻田有水,水中有魚。選對了魚的品種,不似克氏原螯蝦摧毀水稻根莖,反而起到雙向奔赴的正向作用。簡單概括,魚以稻田裏的蟲子與雜草為食物,而水稻因魚糞獲得了更多肥力以而更好生長。

不過,「有魚」與「養魚」是兩種概念。

學界對於東漢究竟是不是成規模稻田養魚之始仍有爭論。可以確定的是明清之際,這種稻魚共生養殖方式已經越趨成熟。

明朝的《青田縣志·土產》記載得很清楚,“田魚又紅黑駁數色,於稻田及坪地養之”。

不再是“有魚”,而是明確地“養魚”。

可惜,這種共生養殖技術未能大面積推廣。歸根到底,又養魚又種稻,其過程所需技術含量偏高。

古代礙於信息閉塞的局限性,如果沒有官府組織人手教授稻田養魚術,它很難從一個區域傳遞到另外的地方。

反觀現代,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足夠便捷,為什麽稻田養魚又少了呢?

一說與農藥的使用相關,那會讓魚類存活艱難。

另外就是經濟效益相關。不同於古代農戶的耕種多為自給自足,如今規模化種田是賺錢為主。農藥有助於大規模種植,而當單獨種稻的投入與利潤高過稻田養魚,人們會選擇哪種植模式也就不言而喻了。】

嬴政手上的毛筆不停,他將水鏡內的稻與魚共生養殖布局圖給畫了下來。

視頻裏不只放出了水田的不同溝渠挖掘方式,還列出了一張水田可飼養魚類表格,每畝田地適合放養的魚類數量等數據。

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選擇,後世選擇了經濟效益更大的單獨種稻。

大秦的農戶們卻多處於自給自足生活模式中。假設官府有規劃性、有選擇性、因地制宜地推廣稻田養魚術,可以給黔首的餐桌提供更多魚肉。

魚肉鮮美,誰會不喜歡。

當然有人不喜,吃魚的風險與吃魚的快樂總是同時出現,被魚刺卡過的人必是有些抗拒心。

不過,對絕大多數的大秦人來說,能多一口魚肉的幸福感遠勝於被可能被刺的痛苦。

嬴政已經懂得好文章的力量。

他想好了,很有必要編撰一本《舌尖上的秦朝》。在推廣農具、改良種植方式時,通過宣傳食物的美味從全方位多角度來提升人們的改良務農積極性。

他奮筆疾書,把史上多地區的稻田養魚分布圖給謄抄下來,其中就有嶺南。

如今尚未把百越給打下來,卻已經開始規劃後續如何治理了。這是有著充足的信心,或早或晚,大秦都會把南邊的一大塊地給收入囊中。

等記錄完這一部分,將暫停的水鏡繼續播放下去。

水鏡:【說回外來農作物,上次談到美洲作物在明清時期,隨著西方人的海上航路進入中國。

除了廣為人知的土豆、玉米、番薯作為“流量之王”,還有評論區裏提名過的辣椒,它在中華八大菜系中占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。

同時也有花生可以用來榨油,現在幾乎無人不曉的番茄炒雞蛋,以及美洲棉花沖擊紡織業等等。

然而,以上這些美洲作物的廣泛利用都為時較晚,有些是清朝進行廣泛推廣,而有些要到建國後才走入尋常百姓家。

一種外來物種卻是例外,十六世紀隨著西方船隊抵達大明後就迅速遍地開花。現在做非常簡單的排除法,大家能迅速把答案打在彈幕上。】

朱元璋瞧不見彈幕,但不妨礙立即做對選擇題。

咕咕放出的一桌菜式,他沒有見過五百年多年後入境的小龍蝦,也沒有見南瓜羹。

因此,答案就是“南瓜。”

不出意外,他答對了。

【正確答案:南瓜。和大多數美洲作物的命運迥然不同,南瓜來到大明不久就被多地種植了。

對於南瓜的傳入路線有兩種說法。

一說它從南邊沿海地區登陸大明,隨之興盛傳播。另一說它被葡萄牙使者直接帶到了北京,最初在京畿大面積種植,而迅速輻射北方地區。②

不論是哪種傳播方式,南瓜作為外來作物,其本土化的速度非常快。

在十七世紀小冰河的最寒冷期到來之前,除去東三省、疆藏青、臺灣省之外,其餘各省都有了種植。

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、明朝地方志中都能看到南瓜的身影。還有一個現象,反映了南瓜本土化很成功——不少地區舉辦南瓜節。

嶺西毛南族的九月初九、廣西侗族的八月十五、廣州惠州的二月十三,以及遼西的十月二十五等等,這些地方都會舉辦不同風俗的南瓜節。

清朝上海嘉定的南瓜會,被記錄於王培荀的《聽雨樓隨筆》,節日活動是為評選出巨無霸南瓜作為冠軍。某年的冠軍瓜記錄如下,“沈玨齋曾見之長約二丈,橫臥高五六尺,觀者駭絕。”

南瓜能夠實現高產速收,並且耐存放便於運輸,加上它無礙農忙又不爭地等優點,就被快速推廣開了。

另一方面,它能被人們迅速接納,離不開其好吃屬性,這種“好”是能與中華傳統的飲食習慣完美結合到一起。

比如簡單的蒸煮就能得到清甜口感的熟南瓜。

一只南瓜能開發多種吃法,不只是做南瓜羹,與肉一起烹飪做菜,還能被做成果脯以及南瓜糕等點心。

瓜能吃,瓜子亦可吃。

南瓜子的出現,改變了數百年西瓜子稱霸瓜子界的格局,開始了兩分江山時代。

多年後,同樣是美洲作物的向日葵發力。葵花子後來者居上,先與南瓜子、西瓜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,再一躍而上成了瓜子界頂流。

這也反映出農作物傳入與推廣的歷史變遷。

在明朝,南瓜被列入救荒寶物之一。對比來看,番薯、玉米與土豆就沒相同待遇。

為什麽南瓜有別於其他美洲作物,能夠成為本土化急先鋒?

這也是值得琢磨的地方,是否與它的多樣化食用方式有關?

這方面,咕咕我沒有查到具體成因,又到了各位觀眾朋友們大顯神通的時候。】

水鏡裏拋出了這一問,被朱元璋著重記錄了下來。

史上南瓜得以迅速本土化種植,其推廣方式對其他外來作物必能起到一定借鑒作用。

咕咕沒能給出答案,如今的大明可以自己去找。

不能凡事都依靠水鏡指導。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,這會已經得到「漁」的大致方向,而具體就要自行探索了。

朱元璋相信大明能被激發出探索精神。

水鏡在繼續。

【說了南瓜、魚、小龍蝦,接下去就說一說西瓜。假如穿越回古代,西瓜剛剛傳入中國,你可能會認不出它。

當時的西瓜品種體型很大,似冬瓜,瓜瓤呈白色或淡黃色。其口感也與今日不同。

好在它有較廣的土壤適應性,不同土質都有各自種植方法。在引入中國後,經過數百年的自然品種分化,有了如今我們習慣食用的西瓜。

說到此處,西瓜冠以「西」字,它的原產地指向性很強了,是從中國之西而來。

目前學界多數認可,西瓜在唐朝末年傳入中國。

有關外來作物引種的歷史時間段,明清時期的美洲作物多走海路來到中國。在此之前,外來物種多經過陸路進入中國,以漢朝與唐朝為集中引進時間段。

此處必要提到鑿空西域第一人——漢武帝時期的張騫,他第一次規模性地從西域帶回了不同種類的農作物種子。】

漢朝?它可不就在秦朝之後。

嬴政頓時來了精神,在這個世界必是大秦最先鑿空西域,西域之地又有哪些值得引入的作物呢?

水鏡:【張騫從西域把一批新物種引入中原後,必要做一件事就是給它們起漢語別名。

來一道簡單選擇題,以下幾大外來農作物的姓氏,哪一家與漢朝關系最緊密。A“胡”姓,B“西”姓,C“番”姓,D“洋”姓。無獎競猜開始。】

作者有話說:

①“東海有大魚如山,長五六裏,謂之鯨鯢,次有如屋者,時死岸上,膏流九頃,其須長一丈二三尺,厚六寸;瞳子如三升碗大,骨可為臼。(《文選·海賦》註,《禦覽》九百三十八)

②具體路線可見《我國南瓜種植發源、興起於京冀——〈我國南瓜傳入與早期分布考〉》,申說

③西瓜來歷,《新五代史》:“(胡矯)居虜中七年,當周廣順三年亡歸中國……自上京東去四十裏,至真珠寨,始食菜,明日東行,地勢漸高,西望平地,松林郁然,數十裏遂入平川,多草木,始食西瓜。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,以牛糞覆棚而種,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